“夏”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日在“页”(头)上,表示“夏天”;另一个是头、手、脚都很大的人,表示“大”,是中国人的自称,“华夏”。“夏”字的第一个来源《汉典》:夏▲“夏”字的甲骨文,上面是“日”,下面是“页”(头),表示头顶着太阳,取“夏天”炎热之意。
据统计,超过99%以上的甲骨出土在安阳殷墟,这意味着殷墟时代甲骨文已经成熟。有人说贾湖遗址的龟甲上有“目”字,这是汉字的源头,也有人说,半坡陶符、崧泽陶符、良渚陶符是汉字源头,他们到底是符号,还是文字,目前还难以确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樊雪婧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人们迎来最长的白昼;这一天,盛夏开启,荷风送来香气,蝉鸣声此起彼伏。当时间倒回千年前,甲骨文中有“夏至”了吗?古人又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甲骨文中记载“夏至”了吗?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探方里,洛阳铲带出的夯土在烈日下泛着青铜般的光泽。考古队长蹲在四米深的探方边缘,指尖摩挲着四千年前的陶片纹路,突然想起《尚书》里那句“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这个被后世争论了三千年的王朝,此刻正在他掌心微微发烫。
作者:齐元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教授)时间无形,孔子以有形的流水晓喻时间的飞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字中表示时间的字,也是以可视的形象转喻无形的时间,体现了先民时空相依的生活体验。
引言为什么我们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夏字?原因既简单也复杂,简单一句话就是:汉字不是甲骨文,两者时代完全不同…复杂也是一句话:当代专家仅仅是用汉代许慎的解字标准来解甲骨文,自然找不到夏字…(复杂性不在字上,在人上),夏即“西邑”二字,如图所示: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