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扫码消费已经十分常见。吃饭要扫码点餐、停车要扫码缴费、购物还要扫码办会员。然而,在消费领域,有些商家甚至会强制或诱导消费者扫码关注,用户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的现象并不少见,随后消费者的姓名、位置、电话等个人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被泄露或利用。
大家好你们最爱的“辟谣栏目”又来了今天说说这个突现南阳街头的假罚单这个假罚单还“贴心”地添加了缴纳罚款二维码你相信这是交警贴的?还可以现场扫码交罚款?要是相信你就上当了权威发布小编告诉你附带二维码的罚单都是假的。我市交通管理部门从来没有开具过带有缴费二维码的罚单。
随着智能化移动应用和电子支付的推广普及,许多商场和酒店停车场都在推行扫二维码自助缴纳停车费,自助扫码、提前缴费等多种缴费方式,既满足了民众不同的支付要求,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然而,自助扫码缴费初衷是好,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
在各大商场停车,驶离停车场时扫码缴费已经十分常见。不过,看似便捷的缴费方式,也可能成为驶离停车场的“拦路虎”。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消保委获悉,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必须先关注商场公众号或注册成为会员后,才能缴纳停车费。
扫码付停车费,简单的一个动作,竟然隐藏着泄露手机号码、地理位置、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的风险。3月14日,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发布“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一则案例涉停车缴费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近日,重庆市网信办启动扫码消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行动。行动将采取举报监督、执法检查、公益诉讼、媒体监督等多种措施,打击消费场景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和肆意滥用乱象,整治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该专项治理行动经华龙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之后,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上海的公共停车场(库)已有超57%的2126家开通了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支付功能。近日,多位市民向“新民帮侬忙”反映,ETC支付快速便捷,但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一旦与停车场管理系统交互不畅,容易产生重复收费现象。
立足方便的“二维码”,却成“拦路码”!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 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
在路边智慧停车位停车,扫码付款后发现出现两笔金额一样的支付记录,缴费时间仅差11秒,客服解释是因系统故障,已退款。停一次车收了两次金额一样的停车费 付款时间相差11秒王先生经常会在西安市长安区盛世长安小区附近的市政停车位停车,白天停车每半小时收费1元,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费。
如今扫码缴停车费十分常见不过便捷的缴费二维码也可能成为“拦路码”......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驾车来到北京康莱德酒店,离开时扫描了地下车库张贴的停车二维码。扫码后进入运营主体为北京阳光海天停车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海天)的“Hi P停车”微信公众号。
应该有很多人疑惑过,为什么我们在商场买衣服时不需要告诉营业员自己的名字、年龄、手机号,但到地下车库取车却时不时要填一大堆信息或是在眼花缭乱的App页面仔细查找才能顺利完成扫码付费。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餐厅在消费者扫码点餐时要求注册会员。
近日,有市民向深晚记者反映,在市眼科医院停车场使用捷停车自动缴费服务时,岗亭工作人员告知,用微信扫一旁 “ 先领取优惠后缴费的二维码 ” 就能免 10 元停车费,没有想到却办理了一项 10 元 / 月咪咕白金会员手机移动业务,他觉得这个二维码有诱导消费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