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过去一年,大范围、高强度且长时间的热浪袭击了全球各大洲。这表明,人为造成的极端天气已成为“新常态”,急需加强系统性气候行动。随着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日益完善,治理嵌构已成为多主体互动中的普遍现象,是应对“去气候化”治理离心力的重要聚合力。
来源:经济日报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中国代表团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全面参与大会各议题谈判磋商,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本届大会闭幕时间较最初预定时间延期30多个小时,凸显谈判过程艰难。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董雪、朱超)近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在杭州闭幕。外交部发言人林剑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介绍了会议成果,表示中方将继续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全球南方共同实现绿色、低碳振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日前在泰国曼谷出席第十三届国际能源论坛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加快能源转型,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同时,中国继续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等,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国新冠 记者 赵安琪今年以来,极端天气来势汹汹,高温、强降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为新常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
来源:经济日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2次全会日前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130余个国家的IPCC成员国政府代表、有关观察员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展现了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态度和意愿,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注入了更多动力。
导读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引发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担忧。其治下的美国排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推动化石燃料使用,削弱全球气候治理。在此情况下,中欧作为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力量,其合作显得愈发重要。当前全球变暖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中欧在清洁技术和绿色产业方面的合作空间巨大。
【来源:生态环境部】在刚刚闭幕的COP29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行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盟不仅在大会上设立了联盟角,为全球青年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还积极培养青年领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大会通过20项决定,达成了一揽子平衡成果。成果得来不易,但更关键的是要落实。
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文/王金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瓦里关山顶,矗立着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站”)。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大会,本次缔约方大会目标是制定新的全球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并就减缓、适应、损失与损害、《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一揽子平衡成果,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