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富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3年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已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今年一共有200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分批次放归。关于扬子鳄放归活动我们并不陌生,从2019年开始,安徽就启动了5年放归计划。
8月15日下午,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繁殖中心”)工作人员在日常检查时,惊喜地发现2枚临近“预产期”的扬子鳄卵有破壳迹象,标志着2024年度人工孵化的扬子鳄卵即将进入出壳期,扬子鳄人工繁育工作也进入新的关键阶段。
近日,扬子鳄保护区红星片区、双坑片区和长乐片区,陆续传来野外雏鳄破壳出生的好消息!自6月下旬发现首窝鳄卵以来,扬子鳄保护区不断加大巡护监管力度,及时发现野外窝巢,掌握鳄卵受精情况;强化科研监测,安装红外相机、温湿度记录仪等设备,实时监测窝巢周边环境及鳄卵孵化情况。
新安晚报 据安徽林业微信号消息:8月27日,位于红星片区红星水库2号岛上的一窝野生扬子鳄卵顺利孵化。上午7点23分,在窝巢附近等候多时的鳄妈妈听到了小鳄鱼的呼唤声后,缓缓地爬上了岛,轻轻地扒开窝巢,温柔地将率先破壳的一条鳄宝宝叼在嘴里,带入了安全的水中,随后再度返回并叼起第二条…
据合肥晚报报道 5月22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昨日,记者从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活化石”扬子鳄在我省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
今年是安徽省第20次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也是完成首个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5年计划后,启动的新一轮规模化野外放归。目前,安徽省已累计放归扬子鳄1818条。“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绝大多数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部分个体开始产卵繁殖。
中新社安徽宣城6月1日电 (记者 吴兰)2023年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启动仪式6月1日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双坑片区主会场举行,这是安徽第19次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记者从此次启动仪式上获悉,此次野外放归活动结束后,安徽累计放归的人工繁育扬子鳄将达到1608条。
大皖新闻讯6月20日下午,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泾县中桥片区巡护时,发现了一窝鳄卵,共33枚,这是2024年度发现的首窝野外扬子鳄卵。经检查,鳄卵外壳完整,表面黏液明显,推算为当天凌晨所产。随后,工作人员对该窝鳄卵位置坐标、窝巢径、窝巢高等数据进行登记,并采集了影像资料。
昨天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位于宣城市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星片区,20条安装卫星追踪器的扬子鳄重回大自然。本次放归的扬子鳄共210条,放归地点分别在保护区的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等7个片区,放归工作将在6月初完成。
近日,经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安徽首个野生动物调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扬子鳄野外调查技术规程》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由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安徽师范大学共同起草。该标准自2024年5月15日起实施,是我省扬子鳄物种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扬子鳄民间别名又叫土龙、猪婆龙,它是我国短吻鳄的本土品种,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关于扬子鳄的记载。《说文解字》中将它记为“鼍”,释义为“水虫。似蜥蜴,长、大”,就是在水中生活的大虫,样貌长得与蜥蜴类似,身形很长,体型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