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5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从延安出发”: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的青春往事》的报道。1939年,一个十七岁姑娘怀揣着革命理想奔赴延安,成为500人《黄河大合唱》演出成员。
新中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今天为您介绍“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96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 她将现代中国的战乱烽火、改革复兴一一阅遍,她的一生与银屏紧密相连。
随着《白毛女》的乐曲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中响起,大屏幕上投射出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片段,现场掌声雷动、向经典致敬。1964年,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原上海市舞蹈学校诞生,学校1966届毕业生凌桂明、石钟琴成为第一代“大春”“白毛女”的扮演者。
殊不知,文学和戏剧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门类,结果因无法排演而不得不放弃。之后,鲁艺戏音部委员会研究确定,组成集体创作组和集体导演组,由鲁艺戏音部委员会委员王滨直接领导并担任《白毛女》集体创作组和导演组的负责人。
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自觉自愿地热情澎湃地奔赴战场,深入农村,走进工厂,学习、利用和创造多种形式的文艺武器同敌人展开复杂激烈的斗争。
歌剧《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是《白毛女》最早的版本,延安鲁艺首演于1945年10月,是向七大献礼的文艺作品,后来主管文艺的那个人曾演过喜儿,后来又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歌剧《白毛女》,据初步统计,大体有以下四个版本。
王昆、周巍峙,一对战地夫妻,因抗日而相识,因革命而走到一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珍贵记忆,更是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1930年,14岁的周良骥来到上海,进入《申报》工作。在上海,他结识了邹韬奋、李公朴等一批上海的民主人士。
在第二条“城市风光”线路中,南接宾兴馆、西连惠州西湖的金带街入选。这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经过“微改造”后焕然一新,隐匿其间的陈紫故居及陈氏祖居引发关注,中国歌剧泰斗、“惠州音乐三杰”之一的陈紫也为更多人所知。
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96岁著名电影艺术家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