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农村娃。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相应的农村学校就读的。1976年1月,在人民好总理周恩来不幸仙逝的哀乐刚刚曲终之后不久,高中毕业回村务农,那年刚好18岁,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未离开过农村。
#看见人间百态#今天和娘家一大家人吃饭,唠起退休的事,我们姐弟6人,到目前只剩弟弟一人没退休了,大家感叹这时间也过得太快了吧。说到退休,就联系到了退休金,哥哥和姐夫同岁,都是62年属兔的,当时他俩是高中同学,考大学时哥哥考上本科,姐夫只考上高中中专。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小中专”只招收满15周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复读生是不允许报考的。距今已经46年,按照当时4年学制来计算,第一批中专毕业生已65周岁左右,已经成为大小公园、老年大学、中小学门口接娃大军中的主干力量。
老家县城有个国营棉纺厂,3000多人的规模,由地区行署工业局直接管理,书记厂长是县处级。这个棉纺厂是七十年代由青岛纺织局下属的国棉厂援建的,不但援建了厂房设备,还留下400多名青岛职工,在小城里安家落户。
一位网友提问:“1965年6月生人,1982年技工学校毕业留校,1985年读电大,1988年电大毕业,1988年6月二级实习指导老师,2000年一级实习指导老师,2006年12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2007年12月20日聘任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目前按照薪级工资对应的薪级是42级,按照第一学历中专毕业、技校毕业、高中毕业的薪级工资计算办法,工龄2024-1982=42年加2级为44级薪级 ,那么单位给我确定的薪级就少了两级,我这样理解对吗?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晒出了一家企业职工1977年的工资单。工资单显示:这是一家配件厂职工工资单,月应发工资47元,扣除房费0.2元,扣饭票2.85元,扣水费0.1元,扣工会会费0.1元,扣职垫(不理解什么钱)10元,始发工资33.75元。
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农家子弟报考中师、中专,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可以转为商品粮户口,脱离农村。那批人学历的起点尽管不高,但当时因为中师、中专招收名额少,所以考上的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当然,也由于自身起点低,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向上升迀进步的路径也不太容易。
八十年代,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好的就选择报考中专,学制2一3年不等。毕业后国家安排就业,统称为“吃国家粮”,“铁饭碗”。很多农村孩子或家庭困难的,都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这条路限制了人的成长和潜能,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就这样被埋没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