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传播非遗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众了解非遗、走近非遗,为河南非遗发声,顶端新闻文化频道特别推出《每周非遗人物》专栏,对话河南非遗传承人,看他们如何练就非遗“手艺”,传承“守艺”之心。
【原文】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奔腾的长江,出青藏高原,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经江南水乡,最后从上海而入海,海纳百川,成其宏阔。澎湃新闻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共13省主要媒体,陆续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之《溯江而上》专题报道,从长江下游溯江而上,对长江文化进行报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核舟记》中对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艺的描写,你以为这样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仅存在于书本中?其实不然,在徐州丰县就有这样一位奇巧人,将现代版“核舟”完美复刻了出来。
原标题:微雕世界里 他“雕”出精彩生活新华日报记者 李刚 通讯员 孔凡久“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这是《核舟记》中对明代奇巧人微雕技艺的描写。在徐州丰县,90后奇巧人张晨旭完美复刻了现代版“核舟”。
古文《核舟记》中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在核舟上雕刻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令人啧啧称奇而在三元区小蕉村也有这样一位微雕手工艺人他就是三明工匠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微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毛祚胜毛氏微雕技艺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刻画时全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
记者 孙远明 王冠儒 高广超 见习记者 胡玲玲 吝勇辉潍坊核雕,一门与风筝、木版年画齐名,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俗技艺。它亦俗亦雅,在近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是人们祈福辟邪的小配饰,也曾作为国礼走向世界。它是工艺品之最,一刀一刻,将宇宙万千纳入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