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部分商家违规超限量使用保水剂和包冰的行为。作为保水剂的磷酸盐过量使用后,对人体有哪些危害?3月16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的副教授陈嘉以及讲师刘士健博士。涉事企业负责人透露在虾仁中加入了超限量的保水剂。
央视3·15晚会曝光“保水虾仁”事件后,北京消费者李女士连忙打开冰箱,取出此前储存的一包冷冻虾仁核对信息。虽然生产商与曝光的厂家无关,但配料表中的“复配水分保持剂”成为李女士心头的一根刺。这种虾仁还能不能吃?是不是毒虾仁?李女士对此困惑不已。
央视3·15晚会曝光“保水虾仁”,引发公众对磷酸及磷酸盐类保水剂的广泛关注。保水剂究竟是什么?安全性如何?国家标准为何仅规定磷酸及磷酸盐的最大使用量而非残留量?包冰等方式能否替代保水剂的使用?消费者在购买虾仁时可以注意哪些信息?疑问一:什么是保水剂?安全性如何?
央视3·15晚会曝光个别虾仁生产企业过量添加保水剂,导致虾仁保水剂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某省市场监管局抽检发现,21%的预包装虾仁保水剂超标。而人体长期过量摄入虾仁保水剂,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虾仁解冻后,大幅缩水是保水剂在作祟。
今年央视3·15晚会报道称,多家企业在虾仁生产的过程中涉嫌违规添加过量的保水剂,目的是给虾仁增重、强化虾仁口感,而这也会导致虾仁的磷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有企业超标高达145%。引起热议的是,“与辉同行”被指直播带货过涉事“保水虾仁”。
央视新闻 你从电商平台买过虾仁吗?近期,315晚会接到群众举报,称有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保水剂即食品水分保持剂,常用复合磷酸盐,能保持虾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业内称这样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
3月15日,315晚会曝光部分生产厂家在加工水产品时违规、超量添加保水剂。保水剂即食品水分保持剂,常用复合磷酸盐,能保持虾仁的水分、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业内称这样的方式为“保水”或“泡药”,但部分企业却用保水剂来“给虾增重”,100斤做到129斤,更有甚者:1斤虾仁7两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