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在绘画题材上主要关注皇宫内院之物,正如宋代邓椿所著《画继》言其“独于翎毛,尤为注意”,而观《宣和画谱》所收花鸟画为各科之冠,“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从中不难看出赵佶对于花鸟画的青睐程度。
博弈:宋徽宗的艺术气质与帝王使命。作为亡国之君,宋徽宗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却令人无法忽视。岳麓书社新出版的《宋徽宗》一书,用细腻的笔触,从艺术家和帝王的身份特质出发,展现宋徽宗传奇的一生,读来令人手不释卷,回味无穷。
如今,汉服既是服装设计师的新宠,又是众多国人日常穿着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得益于制造能力和科技的赋能,巨大的服装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但是在古时候,这种锦衣华服所需的产能,就没这么强大了。生产制作一件精致的服装,光是布匹生产这个环节,就有很多道工序。
五代时已出现帝王题写书画的现象,《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载:“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
我为何研究民间美术在中国美术史的论著中,过去没有“民间美术”的字样和篇章。因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民间美术的作品和作者未被文人和收藏家重视,所以文献资料贫乏,倒是宫廷和文人画家的作品和传记,历代都有文人笔下著录可考。
《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赵佶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极少的宋徽宗画作真迹。这件国宝级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作品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何在?画中讲述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如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近期,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900多年前的一天宣德门前云雾乍起,仙鹤翔集看到如此祥瑞的景象宋徽宗赵佶多想发条“朋友圈”在无法照相的年代他决定自画“朋友圈”配图用《瑞鹤图》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天(横屏欣赏↻)这条“朋友圈”是北宋“顶流”政和壬辰年(1112年)的正月十六傍晚时分,宫门上空云雾缭绕20只仙鹤飞临盘旋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但对屈原时代所说“兰”是否即是或包括后来人们所说兰花,宋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未能圆满解决。屈原所说“兰”乃菊科泽兰属植物,汉以来称作“兰草”,与同类蕙草等统归“香草”,以鲜明的药用、香用价值著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蔚为大观,佛画也日趋兴盛,历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成为主流画科之一。晋唐佛画以石窟寺观壁画为代表,至宋元明清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卷轴画成为更具代表性、更能体现时代成就与特色的绘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