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0后“瓷娃娃”王奕鸥有很多成绩和头衔,她发起创办的“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是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罕见病患者组织;她推动“冰桶挑战”落地中国,让罕见病被更多人知道与了解;她也是2014“CCTV年度慈善人物”获奖者。
在上海,有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母女:女儿芽芽是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患儿,妈妈皮皮则是听力障碍人士。平日里,女儿为妈妈当“翻译”,妈妈则长期为这样的罕见病创作科普漫画。在“2·29”国际罕见病日之际,走进上海教育电视台大厅,就来到了皮皮漫画师的公益画展。
每年二月份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为“点亮你的生命色彩”。世界卫生组织将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0.1%之间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我国已建立的罕见病登记系统显示,截至目前全国480多家的医院登记了78万多例的罕见病病例。
全身多处反复骨折却怎么也找不到原因?近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救治了一位“瓷娃娃”患者,一开始却怎么也找不到骨折的原因,最终,经过抽丝剥茧,医生们才发现,这位患者的“怪病”居然是脚上一个比一角硬币还小的“小东西”引起的。
“瓷娃娃”“蓝嘴唇”“月亮孩子”……这些看似“动听”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个“生命杀手”——罕见病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关爱罕见病患者从了解开始什么是罕见病?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通讯员 熊婉婷 罗思斯 汪姝冕15岁“瓷娃娃”反复骨折十余年,双下肢严重畸形,无法站立行走。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小儿骨科团队为这名患儿实施3D打印辅助复杂截骨矫形手术。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端5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刘少华 徐依) 邵阳14岁的朱小琴(化名)因一次平地摔伤致右小腿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2天,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右胫骨病理性骨折”,并进行了石膏固定和制动处理后,转诊至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进一步治疗。
2024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刘大铭和他的同事来到一家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残疾人服务中心,他们并不是这里的患者,而是作为合作方,正在筹备一个公益项目,目的是为未成年罕见病患者提供医疗援助。今年是刘大铭创业的第五年,也是他将公司业务一部分转向公益项目的开端。
走近罕见病成骨不全症的“瓷娃娃”每年2月的最后1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今天我们来认识罕见病——成骨不全症。很难想象:一个拥抱、一阵咳嗽、一次开怀大笑,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成骨不全症的患者来说可能成为巨大隐患。
5月6日是“国际成骨不全症日”,我们来认识一位用脆弱身躯活出坚强人生的人。他叫谭纯慧,辽宁锦州人,今年60岁的谭纯慧身高只有96厘米,体重还不到50斤。因为患有一种名为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的罕见病,谭纯慧的骨质非常脆弱,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打一个喷嚏,或者睡觉翻身,都会骨折。
↑ 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中医盲人理疗店,成都高新区爱有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杜灿灿前来看望“瓷娃娃”胡星(右)(2月21日摄)。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缺陷导致患者身体不能生成强壮的骨骼,其特点是患者常常在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骨折。
10月30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28岁“瓷娃娃”妈妈小金(化名)顺利诞下一名男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多学科团队从孕前评估、胚胎植入、胎儿监测、妊娠诊疗到分娩,全程齐心呵护,最终帮助小金实现了当妈妈的梦想,使她成功诞下无成骨不全基因突变的健康宝宝。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田晶晶 王逸雯 通讯员 马婷婷)今天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旨在提高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的认知,帮助罕见病患者及时诊断干预,提高生存质量。那么,什么是罕见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瓷娃娃(成骨不全)、黏宝宝(黏多糖贮积症)、月亮天使(白化病)……这些“美丽”的名称背后,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特殊群体——罕见病患者。《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