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李嘉诚的名字与“四大家族”紧密相连,成为了那个时代财富的象征。而李嘉诚,正是在这场财富盛宴中,凭借其独特的商业眼光和对内地市场的前瞻布局,脱颖而出,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财富传奇。
97岁的李嘉诚以228亿美元将旗下43个海外港口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国务院港澳办三天内三次转发《大公报》的严厉批评文章,更以“灵魂五问”直指要害——这不仅是一桩商业交易,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资本无国界叙事在全球化裂变时代的致命悖论。
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诚以228亿美元将旗下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成为舆论风暴的核心。
一、早年艰辛:战火中的生存与成长李嘉诚于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教师家庭,幼年生活虽不富裕却安稳。1939年,日军侵华战火蔓延至潮州,11岁的李嘉诚随家人逃难至香港,投靠经营钟表生意的舅父庄静庵。
---时代推手:改革开放初期的“爱国商人”符号(1980-2000)1984年深秋,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镁光灯下,34岁的汕头大学校董李嘉诚从邓小平手中接过“华侨杰出贡献奖”证书。这一刻被《人民日报》定格为头版照片,配文“赤子情怀报桑梓”——这是中央级媒体首次为香港商人赋予政治修辞。
【前言】“我争取活到1997年,活到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在1990年1月,已经85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嘉诚时所说。邓小平接见李嘉诚彼时的邓小平,身体状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