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报道微雨落清明,思念最绵长。若无法好好告别,是否能换一种方式,让逝去之人“复活”?情感萌生需求,需求带动供给。在数字技术手段加持下,人们对亲人的思念造就了“AI复活”商业赛道。
资料图。图/IC photo自2014年AI换脸技术面世以来,公众既惊叹于深度学习模型带来的纤毫毕现,同时,又对这一技术过于栩栩如生而忧心忡忡。不到十年间,人工智能技术从图像、音频再到视觉对人类面部特征的全部还原,已经使得“真相”在数字时代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漫画/张平原 有了技术加持,和逝去的亲人“对话”并非遥不可及。 清明节将至,用AI(人工智能)“复活”逝者的话题火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花费数十元至数千元,将已故亲人的照片、音视频等发给商户,就能得到一段让其“鲜活起来”——有微表情乃至开口说话的视频。
AI数字“复活”,您听说过吗?当然,这里的复活是加引号的,简单来说,就是指用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文字记录等历史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模拟再现已故人物的声音、影像、行为等。那么,目前AI“复活”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数字复活权”归谁拥有?
极目新闻记者 康旭阳如果能有一次和已故亲人再次对话的机会,你会有哪些想说的话?近日,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火了。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有不少店铺提供该项服务,价格在10元至数百元不等,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音频,就能让照片上已故的亲人开口说话。
最近,AI技术因为一件很温情的事件,再度引发关注。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去世后,他十分思念,就利用AI技术,使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不仅可以唱歌,还能对话。原本天人永隔的亲人,竟通过数字实现互动,场面十分感人。这一场景,不禁让人想起《流浪地球2》里的“数字生命”。
**导语:** 近日,一项名为“AI复活亲人”的服务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只需提供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或语音,AI技术就能模拟出逝者的形象和声音,甚至与用户进行“对话”。这一服务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情感的救赎”,也有人质疑其“消费逝者,贩卖焦虑”。
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下,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据报道,90后的张泽伟及其团队,自去年5月至今,已为600多个家庭提供AI克隆服务,其中超过半数为失去子女的年长父母。这是一个“需求”找上门的市场,提供的都是一对一的定制服务,背后大多有一个或悲伤或遗憾的故事。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试图用数字生命 “复活”女儿丫丫。曾只属于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近日,有已故艺人的AI复活视频在网上流传,艺人家属对此表示“这是在揭伤疤,希望尽快下架相关视频”“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
原标题:提供一张照片、一段10多秒的音频,即可让逝者在视频中“活”过来——(引题)AI“复活”亲人成生意,哪些红线待划定?(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陶稳阅读提示今年清明节前,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成为热议话题。在电商平台,有店家提供这项收费服务,低至几元钱就能“复活”亲人。
光明网评论员:“AI复活亲人”,一年多前还是一个“创举”和“新闻”,到大模型狂飙突进的今天,已经进入了是否能够商业化的讨论。近期报道显示,一些公司已经进入“AI复活”赛道,有的公司以整体产品计费,“数字永生”统一标价为9800元;有的公司以时间计费,一分钟短视频收费298元。
复活已故亲人使用AI技术是否可接受,涉及许多复杂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考虑,应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且遵循法律和伦理的准则。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