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入刑以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车主明知他人饮酒,仍将车辆交予他人驾驶,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近日,湖北警方在查处一起酒驾案件时,不仅酒驾当事人受到了处罚,未开车的肇事车车主同样也被警方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警方是如何认定的呢?
今天(3月1日)起,国家标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T 42430-2023)正式实施。最新检验标准实施后有哪些变化?酒后挪车算酒驾吗?关于酒驾、醉驾,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儿↓↓酒驾、醉驾如何判定?
血液中乙醇含量超过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驾,构成刑事犯罪。而2023年12月28日起正式实施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明确规定,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醉驾行为,不予立案。那么,具体有哪些醉驾行为不是犯罪,可以不予立案呢?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3月1日起,《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国家标准实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其起草单位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处获悉,该标准是实验室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质量控制的依据,不涉及法律上“酒驾”“醉驾”的判定阈值。
法理上,任何一个犯罪都必须有四个方面的构成: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本文,想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探讨醉驾入刑。犯罪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分为两大类: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2023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将“短距离醉驾”规定为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形,明确不具有从重处理情形的,可作出罪处理。
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各地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惩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酒驾醉驾导致的恶性交通死亡事故大幅减少,“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酒驾醉驾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你以为晚上把酒言欢睡一觉后就能照常开车上路?大错特错!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可没那么快“隔夜酒” 同样可能让你构成酒驾醉驾案情摘要2022年5月,阿志和几位老友相聚,酒逢知己千杯少,从晚上8时一直喝到凌晨2时多,阿志已记不清自己喝了多少杯,也忘了谁送自己回家,整个人处于断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