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鲁大夫臧哀伯谏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腐败导致王朝衰亡,严重的腐败导致王朝速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墨子·辞过》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十过》言:“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其《咏史》中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毛主席:治国就是治吏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而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令的推行和废弛,国家的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都要靠“吏”去执行,也就是靠各级干部去落实。但人的本性是自私和利己的,有的官吏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就会利用职务便利,编制各种谎言来迷惑蒙蔽君主,或者钻国家和组织的漏洞,破坏各种管理
习近平同志指出:“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治党重在治官,治官务必从严”。从严管理干部,既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负责。杜甫在“石壕吏”一诗中形象描绘了酷吏扰民,反映人民群众的对时局的不满心态。作为共产党执政的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与民众应是鱼和水的关系。
在韩非看来,“吏者,民之本、纲者也”,官吏好比树木的干枝、渔网的总纲,而民众则是每片树叶、一大张渔网,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干枝、总纲是主要矛盾,树叶、渔网则是次要矛盾,如此说来,治吏明显要比治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