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道德经》是老子在晚年证道以后写的一部著作,其思维层次自然很高,所以要正确解读《道德经》,只有先了解原文化,学习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下面给大家分享的《道德经》解析,就是从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的《道德经》,跟历来解析有诸多不同,希望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君有参考学习价值:
老子传授《道德经》图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即第81章,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事物的外表越美好其内在往往越空虚,所以圣人从不自己骗自己,谨守朴实无华的做事风格。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五千言,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这是我第三遍学习《道德经》,当前最大的感悟是《道德经》八十一章,并没有清晰逻辑递进划分,比如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内部的递进关系,只是分了《道经》、《德经》上下两部。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