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音乐人包小柏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背后原因让人泪目。然而用AI技术生成故去亲人并与之交流则成为了众多娱乐功能之外一个严肃的应用场景,对于这项新兴的服务,有人欣然接受,也有人最终选择放弃,技术应用背后的隐忧也渐渐浮现。
**导语:** 近日,一项名为“AI复活亲人”的服务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只需提供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或语音,AI技术就能模拟出逝者的形象和声音,甚至与用户进行“对话”。这一服务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情感的救赎”,也有人质疑其“消费逝者,贩卖焦虑”。
圣克拉拉大学的信息与分析学教授 Haibing Lu 在和Business Insider 的采访中提到:“在今天的技术中,人工智能不需要看那么多样本来学习模仿一个人的风格,你只需要微调系统,就能大致获得与你的模仿对象相似度达到 99% 的模型。”
·并非每个人都想用AI复活自己的亲人,有律师表示,AI“复活”亲人,法律上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界定不明,到现在逝者相应的权利到底怎么保护、如何规范,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AI“复活”亲人这项业务需求关注度短期内正在逐渐升高。
极目新闻记者 康旭阳如果能有一次和已故亲人再次对话的机会,你会有哪些想说的话?近日,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火了。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有不少店铺提供该项服务,价格在10元至数百元不等,只需提供一张照片和一段音频,就能让照片上已故的亲人开口说话。
2024年1月,音乐人包小柏利用AI技术“复活”了因病去世的女儿,一段用AI制作的包容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里,她对妈妈撒娇说,“包子好想你”,唱起《生日歌》时,她的眼睛亮晶晶的,肩膀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嘴角一直带着笑。
近日,上海00后小伙用AI技术“复活”奶奶成为网络热点,尽管本人回应只是为了弥补遗憾,但仍引来网友热议。这种“复活技术”是怎么做到的,复活“逝者”能否普及,又面临哪些伦理问题,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和法律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