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之后,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海纳百川华洋杂处之下,许多外来语融入到上海话之中。所谓“洋泾浜”,原指带有地方口音的不纯正英语,而这些一度被人瞧不起的“洋泾浜”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上海话之中,成为了上海话日常用语中的一分子。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沪语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标志,理解一座城市应该从语言来了解城市文化。但是随着普通话的强势,上海话逐渐走向边缘,许多年轻人都不会说流利的上海话,尤其是让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活动喜欢沪语、学习沪语、养成讲沪语的习惯。
白相与白相人 “白相”是一句经典的上海话。外地朋友只要学三句上海话,里面恐怕就会有一句是“白相”。 “白相”啥意思?当然是玩耍的意思了。 为啥“白相”是玩耍呢? 这就要从“白相”的“相”字说起了。 “相”就是看。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方言,无疑是城市的灵魂。传承上海本土方言,留住海派文化根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沪语是上海人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是最自然表现上海多元文化的根基。如果消失或变异了,沪语的传承势必断层,海派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因此传承沪语也刻不容缓。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共同通讯社网站5月12日报道,原题:因电视剧而意外走红,上海话究竟是怎样一种语言?因为一部电视剧大火,上海话意外地在中国年轻人中走红。在上海当地,还出现专门的上海话学习讲座以及脱口秀表演等。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后各地人口流入上海,形成这种独特的地方语言。
都说中文博大精深先不说我国天南地北的各种方言仅仅是阿拉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就足足有7种不同地方的方言开句玩笑两个身份证310开头的上海人面对面碰到说着自己的方言或许都互相听不懂因为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通常称为“上海闲话”而上海话主要有7种方言浦西话、浦东话、青浦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
上海话,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还是“新上海人”,能够“飙出”一口上海话总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前两天从上海走出去的央视主播潘涛因为一段“散装上海话”的朗读火了虽然很多发音还不标准但被无数网友称赞“勇气可嘉”!
“浜瓜”还是“崩瓜”? 上海人老规矩,立秋当日吃最后一次西瓜,之后不再吃。如今白露也过了,再来谈西瓜,实在是有点不合时宜。就像全球气候变暖仍坚持立秋后不吃西瓜一样的不合时宜。 前两天,网上在传一个视频帖子,是我的电台同事“动感101”的朋友做的。
上海新流行语妖人:指奇特的人,时髦的人。粢饭糕:戏称又痴又烦又搞的女孩。月光美少女:称每个月把零用钱花光的女孩子。资深美女:对年龄较大的成熟女子的称呼。高维修女子:时尚的,对社会、自己要求均高的女子;也指注重外形,有自恋倾向的女人。本草纲目:戏称又笨又吵又戆又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