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然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但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炎热的天气持续,气温依旧火爆,威力不浅。此时,暑湿未退,但秋季的燥邪悄然而起,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养生要注意以下要点——立秋有“三防”防燥立秋后,早晚天气稍感凉爽,燥气从此开始逐渐盛行,容易化作燥邪伤及人体。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开始。“立”为开始之意,“秋”为禾谷成熟。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但此时暑热未消,空气湿度仍然较大,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直至秋分,这段时间身体容易出现“温燥”。大家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刘丛洋(右一)团队在查房初春时节,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春捂秋冻”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如何正确去“捂”?近日,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刘丛洋副主任医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孟秋结束,仲秋伊始,暑气渐消,早晚温差加大,秋意越来越浓。燥为秋季主气。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以其气不断敛肃,燥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易侵犯肺卫皮毛、鼻窍等。那么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这个节气应该怎么养生呢?
没精打采、心情低落、情绪波动……进入冬季,随着气温越来越低,不少人会容易疲倦,严重的会有一些心理变化,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至还会有身体的不适症状,心悸心慌、失眠等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寒冷的冬季,疾病容易复发或加重,需要格外小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才能健康、平安过冬呢?
市健促中心介绍,正值夏秋交替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感冒高发。为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市爱卫办呼吁广大市民固化健康行为,做好个人防护,掌握健康技能,共同守护健康。快来看看这份提示↓1.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暑气不再肆虐,秋燥逐渐明显,人们也更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等燥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程淼提醒大家:处暑养生,要注意防秋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进入此节气后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在此期间,天地之间阳气敛降,寒气逼迫阳气渐向地中敛藏。此时养生,需与天地同步,借金气肃降之大势,使阳气内收、精气敛藏,同时注重滋养阴气,待来年温木生发。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李恒)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专家提示,公众要科学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挑战,尤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的发生。“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的呼吸系统易受侵袭,容易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
市健促中心介绍,春天将至,又是运动的好时节,外出运动有益身心健康,但是老年人在这冬春交替时节还要多加注意。具体应该关注哪些健康问题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专家解答。详见↓每年季节转换的时候,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健康问题。1.
来源:中国气象局 夏去秋来 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 昼夜温差增大 空气也愈加干燥 气压不稳、风速变化等气象因素 都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值此季节更替之际 本期策划带您顺应天气变化 做好疾病预防 健康安全度秋 专家顾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Q气温变化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刘健:在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候,心血管疾病高发,主要与气温低、运动少、吃得多、常感染这四个因素有关。当天气寒冷时,人体的毛细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的工作压力增大,进而诱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人民网北京8月6日电 (陈子源)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介绍,普及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于未然的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8月8日讯 (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曾星怡 管洁)8月7日立秋,阴渐盛,阳始衰,暑稍褪,燥已至。夏秋交际,万物渐收,瓜果飘香,但气候变换,容易引起胃肠不适。立秋时节,如何健康饮食,保持肠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