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香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分界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处于一种极其独特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敏感、脆弱,需要泅渡心灵激流的引渡者。章红《十四岁的纸条》一书敏锐把握了青春期这一人生旅途中的关键期,通过“青春期”35个少年的自我叙述,真实展现和坦露了少年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
编者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和泛起既有其赖以发生作用的现实基础,也与互联网赋权以及当前的批判态势存在关联,并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征,逐步演变出构境式虚无、异轨式虚构等新样态,以更具隐蔽化、巧妙化和媒介化方式,肆意从国情独特环境中“选材”、从青年先锋力量中“烹饪”、从互联网新媒体中“升温”,接续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能事。
当第六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以“虚构与非虚构:现实关怀与文体创新”为主题时,意味着一个事实,这个主题之下缠绕着多重值得探讨的话题,如非虚构的边界,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现实与真实,文体的内涵、外延与创新等等。
《“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虞建华 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不管是口承的还是书写的,人类早期文化中对过去记录和叙述的经典作品,都以“诗史合一”为特征,最典型的是“史诗”。
“现实与传奇:王安忆(左)余华(右)对谈”线上直播吸引了约40万人在线观看,点赞数近140万次。“一个作家和文学能保持纯粹的关系,且自始至终存在,那这个纯粹的名字就叫王安忆。”63岁的余华扭头望向身边的王安忆。两位文坛“顶流”沪上对谈“现实与传奇”,持续在朋友圈刷屏。
一提起中国古代小说,我们往往会想到以叙事(即讲故事)为核心特征的小说,如明清章回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或是唐代的传奇抑或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篇幅稍显短小的小说作品。然而纵观古人的小说观念,尤其是宋代以前的小说观念,却与今天的小说观念有着天壤之别。
作者:霍达(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二十世纪初,经鲁迅、胡适、郑振铎等民国学人不懈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得以成为专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经问世,便广受学界瞩目,影响深远。不仅两岸三地后辈学人竞相模仿,亦引发海外学术名宿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