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延安插队时,养过两只狗。一只叫黑里,重音在前,另一只叫花儿,是只黑白花的狗娃儿。它最大的特点,是看上去前挺后撅,尾巴卷在后背上,脖子挺直时,与身子形成90度,头和耳朵长得像德国狼狗,眼睛烁烁有神,给人英姿勃勃的感觉。
1969年1月到1972年12月,我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公社淌泥河大队南湾小队的南梁村插队当知青。宜君县虽然离铜川才几十公里,但是当时是归延安地区管辖的,所以也属于革命老区。“淌泥河”村那时叫做“塔泥河”村,抗日时期,周总理来往于延安与西安之间时曾在这里住过。
在奔赴延安下乡之前,姚丹和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对于北京知青而言,去延安下乡可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图为姚丹(左一)和同学在宝塔山前合影。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
近日,天目新闻记者走进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探寻20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余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的这段特殊的历史故事。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走进雕塑、老物件、黑白照片背后被封存起来的昔日故事,更加深入了解北京知青在陕北延安插队的这段激荡着青春色彩的岁月。
我最近在看黑明的大作《记忆青春》,其中一片文章说到我插队的延安姚店下童沟大队。下童沟村位于姚店政府1公里处,本村共有245户682人,流域面积8790亩,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川地570亩,台坝地362亩,坡地372亩,果园356亩,退耕还林624亩,2016年快速干道占川地101亩,2020年消防基地征用11.62亩川地,现剩余川地457亩,本村现有党员30名,其中男党员27名,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转正式2名,积极分子转预备3名,参加合疗682人,参加养老保险220人,五保户1户,低保户4户,本村上高中8人,初中12人,小学25人,幼儿园15人。
1969年,近两万八千名16至20岁的北京知识青年,告别首都的繁华,发扬前辈“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革命精神,乘坐 “知青专列”奔赴圣地延安,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贫瘠又富有的黄土地上。半个世纪后,回望这段经历,他们愈发感到,劳动是对体力的磨砺,是对精神的洗礼,更是对书本知识的升华。
作为一名北京老知青,曹德军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多年,后来招工去了县城工作,总算跳出了农门。曹德军是六八届初中毕业,他是1969年1月下旬到达陕北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的,一同去陕北冯家沟大队插队的十五名北京知青,有十二名是曹德军的同班同学,另两名知青是清华附中的学生,他们都是北京海淀区的。
近日,位于朝阳区酒仙桥附近的北京延安文化展示中心迎来参观高峰。如果你也想“梦回延安”,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这里,在这里不仅可以跨越时空,学习延安精神,还能在知青讲解员和一众艺术家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革命老区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