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气血两虚的情况,那你知道自己到底是先补气还是先补血吗?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几点,我们先来看气虚,这样的人一般体力、精力都感觉不足,总是稍微一劳作便有疲惫之感,另外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抗病的能力也比较低下,再来看血虚,这样的人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女性朋友还会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的情况,而且血虚的人一般气的运行也不会好,因此我们通常把气虚和血虚连在一块,说气血亏虚了,不过中医理论上讲气和血互为根本,气血会引起血虚,而血虚也是会引起气虚的。
很多瘀血体质的朋友,用过很多活血的药,但是却觉得没有什么效果,好像瘀血怎么也化不干净一样,其实这是陷入了化瘀盲区,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考虑病根的关键在哪,那今天我就告诉你化瘀的关键不在活血,而在补气理气,为什么,因为中医有句老话叫做:化瘀要先补气,气行则血行!
前几天有个粉丝留言问,李可是谁?今天就告诉大家。李可老中医是《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的老师,从医50余年,治愈十几万例重症患者,其中有二万多例是被医院宣判“死刑”的绝症患者,李可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当代中医的“脊梁”。今天为大家分享李可老中医关于气血的一条经验语录。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名解】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
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读懂指甲中蕴含的信息有助于你了解自身健康。从甲半月面积看体质人指甲下方1/5处的新月形白色区称为甲半月,俗称“半月痕”、“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