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崔逾瑜 杨千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掠过片片玉米田,穿行茫茫大平原,驶入河南省周口市,色彩忽然丰富起来——沙颍河水碧波穿城,古建绿道错落交织。千百年来,沙河、颍河、贾鲁河汇集于此,其中沙河和颍河交汇成沙颍河,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
编者按: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认知世界的能力和手段与日俱增。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开设“观天测地”专栏,为大家介绍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儿,带来空天信息领域最新进展,普及科学知识。
开栏的话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沿线的鄂、豫、冀、津、京五省市“千里亲缘一水牵”。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沿线地区的生活、生态和生产带来哪些变化?沿线干部群众如何护水节水?
58.47万人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南水”送福来,衡水实现南水北调供水全覆盖■ 采访地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河北省衡水市■ 受水情况截至今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衡水市11个县市区及高新区、滨湖新区累计供水超14.96亿立方米,实现供水全覆盖,全市455万人受益。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南水北调工程一线,实地察看关心工程建设。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
湖北省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汩汩清水从这里出发,穿越中原,一路向北,直抵京津腹地。千里调水,水质是焦点。丹江口是如何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来看记者的探访。丹江口2313公里长的库岸线,岸线曲折、河汊众多,队员们每天在辖区水域要开展3次以上的巡查。
大屏幕上,无人机扇动“翅膀”起飞,跟随它的“眼睛”,碧水、青山、小岛、夕阳尽收眼底……在湖北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调度员周淑婷轻轻点几下鼠标,十几公里外的无人机立刻从机库起飞,按照设定的路线巡飞。“无人机可自动对影响水库安全的隐患进行识别并预警。
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到目前,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了106亿方。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南水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北京又是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来看南水是如何重塑北京的水资源格局。
引言南水北调,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跨距离最远的调水工程,同时也是建国以来极富争议的战略工程之一。该工程自提出之日起,就屡遭外界非议。环保人士说,它破坏了天然的水循环系统,是逆天理而行事,必遭自然规律的惩罚。美国专家说,工程沿线地形多变、山川复杂,以中国人的技术,就别痴心妄想了。
2014年12月29日,周口市城区沙颍河两岸杂草丛生。(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十年来,周口市城区沙颍河湿地公园生态持续改善,沙颍河水面波光潋滟,两岸草木葱茏(2024年6月7日摄)。(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周口银龙水务有限公司东区水厂内折板絮凝池。
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黄河好似从天借水,奔腾入水的磅礴气势,但是就在2016年我国真的借用这一理念,启动了震惊全球的“天河工程”,打算向天“借”水来缓解“干渴”。那么这一工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目前到底实现了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刘天纵 杨千帆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通讯员 白贺阳一纸封条,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上蔡县卧龙水厂光荣“退休”;3公里外,一座现代化水厂——上蔡县重阳水厂成功“接棒”,承担为县城居民供水的重任。这场顺利的新老交接,离不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来的优质水。
2014年11月14日,郑州航空港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和地下水,但黄河上游供水量常有不足。图为干涸的河流。(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10年来,有了“南水”滋养,郑州航空港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图为2024年4月25日的郑州航空港双鹤湖公园,水域面积更大,绿化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