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的“阿Q”来自这本叫做《阿 Q 正传》的书中,它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雇农阿 Q 的形象。阿 Q 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著名作家鲁迅在上学时期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我特别讨厌阿Q,愚昧、麻木、欺负弱小,对他所谓的精神胜利法特别鄙视,如今大龄剩男的我,再读鲁迅的《阿Q正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尽然变成了我曾经讨厌的阿Q。鲁迅不愧是文学大师,穿越数十年,我尽然在阿Q的身上看到了大龄剩男的悲情。
粮食丰产了他们要骂,卫星上天了他们要骂,航天登月了他们要骂,水稻上山了他们要骂,航母下海了他们要骂,高铁密布了他们要骂,数据共享了他们要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好转了他们要骂,人类命运共同了他们还是要骂,上骂天、下骂地,中间骂空气,早也骂,晚也骂,不骂不自在,反正没有他们不骂的,没有他们不吐槽的,仿佛他们至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似的,稍有不如自己的意,抱着现代化的工具手机、电脑、键盘就恣意开骂,骂得个天昏地暗,骂得个神魂颠倒。
莫言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这话未免有自谦的成分在,但也无疑说明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魅力。但阿Q与他的”精神胜利法“向来被当作是被讽刺的对象,迁移到现代来说,就是“普信男”、“普信女”等等盲目不自知的人,但是这种阿Q精神真的一文不值吗?
作者:洞见·辞愚一百年前,鲁迅写尽荒唐事的那杆笔下诞生了阿Q。年少时捧读,轻之,笑之,站在高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灰头土脸地经历世事后,才真正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阿Q身上的悲哀。原来,一百年前的阿Q,影影绰绰地活在我们身边每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