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近些年,西安易俗社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近百座城市。面对新时代变化的审美风尚、新的观演关系,他们通过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传播秦腔。
作者:李华裔随着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戏曲艺术在内容生产、演出业态、传播途径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在传播载体与媒介物的变换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重塑”。媒介融合的趋势及前景为戏曲艺术打开了一扇天窗,连接起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
近年来,青年演员走进直播间,打开了戏曲传播的新局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已有231种戏曲在抖音开通直播;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抖音戏曲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232%,在已经开通直播的戏曲中,73.6%的戏曲种类获得过打赏。
来源:海外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正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近年来,中国戏曲文化也积极融入数字化浪潮,通过精准传播,探索着一条创新的文化出海之路。今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依托数字化精准推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新社成都1月5日电 (王利文 唐倩)“守正不是守旧,中国戏曲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必须走创新之路。”1月5日,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戏曲学会顾问郑传寅在四川成都指出,古老的中国戏曲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上,大有可为。
【学术争鸣】 媒介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戏曲的传播路径——以纸为媒,戏曲剧本、唱词经过刊印累世流传;以电视电影为媒,观众不用走进剧场就能欣赏戏曲;以手机、互联网等为媒,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大量戏曲短视频、直播、音频、公众号推文等不断涌现,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观赏或了解戏曲。
“戏曲微短剧”——几个字横跨内容、形态、传播方式,纵跨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它不是简单的“戏曲+微短剧”,而是戏曲与微短剧多重建构的新媒介样态。微短剧是当下流量的“风口”,微短剧有剧集短、时长短的特点,核心逻辑是以密集高效的剧情输出、直白的情绪或情感,高效爽快地抵达受众。
戏歌是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它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戏歌是歌曲和戏曲的完美交融,以传统唱腔为“种子”,突破传统唱腔的窠臼,由旧腔幻化出新歌,戏中有歌,歌中有戏。戏歌故事情节浓厚,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的内容,而曲调旋律用的却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
【学术争鸣】编者按当戏曲的千年雅韵遇见数字时代的科技浪潮,“传统如何新生”的命题引发了学界关注。《学术争鸣》栏目此前分别探讨了“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弊”“新型演出形态是否属于戏剧”两个话题。那么,当戏曲与新的传播形态牵手,又将发生什么?
展演的戏曲作品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供图中新网杭州12月28日电 题:浙江文旅观察:传统戏曲如何“圈粉”年轻人?记者 童笑雨戏曲如何“破圈”,拥抱年轻人,是不少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在浙江,记者观察到,传统戏曲正在“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面对戏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格局,不少地方戏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表演出现同质化现象,一些地方戏的地域色彩和特有艺术属性有所消退。这就需要明确剧种的个性,找到一个剧种成为此剧种、该剧种演员的表演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之处和内里原因。
原标题:传统戏曲要不断创新“打开”方式“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日前,“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重要剧目——黄梅戏《女驸马》在北京喜剧院上演,精彩演出让现场观众叫好不断、收获一致好评。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璀璨的传统艺术仍在绽放光彩。
当古老的戏曲在现代城市中绽放新光,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精彩碰撞。在杭州蝴蝶剧场,第七届 “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 颁奖典礼掀起追戏热潮,李云霄、陈丽君等戏曲界 “出圈” 的名字,让人们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