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还不到16岁,我的班主任问我是否跟着同学一起下乡,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下在兴山,就在神龙架那个地方,当时我想回乡也是一样的,我的同学和我是一个大队的,她选择了跟着学校走,而我的父母不让我跟着学校走,他们觉得反正都是在农村种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城市,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响应号召来到农村和边疆进行垦荒运动长达十多年,这些人就是知青,在七十年代末,这些知青们都陆续返回城市,重返城市的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关于知青的生活,不过在他们眼中,知青的生活并不是多么美好,大部分以负面居多,因此诞生了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伤痕文学。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为经历了知青下乡插队的岁月,我一个农村孩子也成了知青,那时叫回乡知青。图片来源网络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成了回乡知青。
随着广东省的“三乡行动”发出,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三乡行动”指的是下乡返乡兴乡,这是在广东召开的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运动会上提出的,主要就是为了让青年能够到农村去,致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为农村经济带来新鲜活力。
知青,这是一个特定历史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定称呼。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离开父母上山下乡,而农村那一片广阔天地就成了我的人生大学堂,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而言,无可奈何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接受并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