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我国科研团队完成超导太赫兹通信实验。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青藏高原成功实现了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无线通信传输,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将高灵敏度太赫兹超导接收机技术成功应用于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10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牵头的联合实验团队,在青海省海西州雪山牧场,成功实现基于超导接收的高清视频信号公里级太赫兹/亚毫米波无线通信传输。这是国际首次将高灵敏度超导接收机技术成功应用于远距离太赫兹无线通信系统,也是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国际首次!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妈妈咪呀!太赫兹:从宇宙 whispers 到高清肥皂剧?各位看官,最近科技圈又搞了个大新闻!不是量子纠缠、也不是元宇宙房产,而是——太赫兹!啥?没听过?
每经编辑:杜宇据中国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号5月6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陈明城教授等利用基于自主研发的Plasmonium(等离子体跃迁型)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在国际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哈尔滨2月8日电 (记者 刘锡菊)8日,中国科研团队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发布消息:近日取得重大突破,国际首例猪T2T全基因组组装--民猪完整基因组构建成功完成,标志着猪基因组研究迈入“完整解析”新时代。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实现了密钥共享和数据中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3月20日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3月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效率超越可扩展线性光量子计算损失容忍阈值的高性能单光子源,相关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最先进水平,为未来实现通用光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人民财讯3月20日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月20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成功建立量子密钥,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
日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为金属“重塑金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创造出单原子层超薄金属,其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有望开创二维金属研究新领域。相关研究成果1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日冕作为太阳最外层大气,其磁场是日冕加热和空间天气灾害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由于日冕磁场较微弱,各国科学家对于如何开展磁场测量始终未取得太大突破。北京大学教授田晖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初步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示意图。(受访单位供图)新华社合肥3月20日电(记者徐海涛、陈诺)一头连接亚洲东部的中国,一头连接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以中国微纳量子卫星为桥梁,中非联合科研团队近期成功实现12900多公里距离的洲际量子通信。
◎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3月15日,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持、宁夏超导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宁夏超导泛科技”)牵头组织的“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装备、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宁夏银川市举办。鉴定会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学校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
记者3月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学校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2月17日电 (记者 张俊)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通过高效纤维素纳米纤维剥离技术,成功将秸秆转化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基高纤食品增稠剂,为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开辟了新天地。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深耕人工合成淀粉“无人区”2021年9月24日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凌晨,国际科技期刊《科学》发表了我们团队科研成果——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0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明如月)3月20日,我国一项关于量子通讯领域的突破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杂志审稿人称赞该成果“展示了卫星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成熟,代表了实现量子和经典通信卫星星座的里程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月20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成功建立量子密钥,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示意图。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学校科研人员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