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导读中钟君谈到,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实践观点,但都是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局部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总的说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则否。自觉性就是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了解、掌握、利用,人类之所以能改造世界使适应自己的需要,就是因为人类总是或多或少掌握了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觉性。
讲座中,丰子义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批判过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对费尔巴哈的哲学也进行过批评和保留,但总的来说,是对费尔巴哈做了过高的评价。
众所周知,在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研学子最头疼、最无奈、最害怕的就是马哲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在试卷中考查的方式又很灵活。马哲的学习必须着眼于理解,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在理解马哲的过程中,其逻辑框架就显得格外重要。
坚持理论创新,是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在中国语境中,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展开,这一概念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他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关于“实践”的定义,但在其论述中,我们又处处感受到“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历史进程,凝练和萃取中国共产党百年哲学探索的理论结晶,对我们矢志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董振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
我们知道,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都把政治素质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考察内容,公告明确指出:政治理论主要测查报考者学习理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而政治理论考察里面重要的一项就是哲学内容。
前面通过数篇分享介绍了《矛盾论》与《实践论》的全部内容以及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其实《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为便于大家理解,本次将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整体串起来,梳理其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