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解放军部队的第一次是授衔是1955年,为了更好地开展授衔工作,1952年解放军部队在全军开始了干部职称评定工作,当时全军共有12.3万女兵,其中副排以上的女性干部就有5万多人,也就是当时这5万多人是可以格授予准尉以上军衔。
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 普遍大家都知道的只是团以上军官的授衔情况,对于总共十一万人的尉级军官的授衔情况就很模糊,只知道红军时期的军人不管当时所任何职都确保被授少校以上军衔,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授衔情况就不那么统一了,很多1945年以前入伍的军官都只是连级营级,因此真正授予校官的并不多,在解放战争期间入伍的能在五五授衔时授衔基本上只能是少尉中尉,四五年的中尉是基准,四六四七四八四九的绝大多数都是少尉,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比如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四九年入伍,虽然获得特等功,但是五五授衔只是中尉,这里面有个情况可以说明,在解放军有军衔的十年间,尉官等基层军官都能够按照三年增衔四年晋级的条令晋升,少尉军官到六五年取消军衔制的时候基本都是上尉,极少数会是大尉。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在授衔的同时,也进行了颁发勋章的工作,在毛主席签署的第一批授勋人员名单中,125位正师级授衔少将中,只有两位国民党起义将领林遵与邓兆祥有幸授予了一级解放勋章,其他123位正师级少将直到1957年军队第二期授勋时,才授予了各级勋章。
四野第46军是从东野第9纵改称而来的。第9纵的前身是冀热辽军区的主力部队冀东纵队(又称詹才芳纵队)。1947年5月,冀东纵队改归东北军区建制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1948年3月又改称东野第9纵队,11月改称为四野第46军。
一九五五年我军首次授衔,有十一万余人被授予准尉军衔。说这十一万准尉属于军官也属于干部有以下几个根据。1、准尉属于尉级军官这是从字面上都可以理解的。在我军当年的军衔系列中,明确规定尉级军官设五级(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初次授予尉级军官的,由国防部任命。
据《吉林市军事志》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吉林大地上,先后有番号分别为3167、81076、81312、81874、81112、81034、空军39560、3380、81880、吉林省军区独立第三团等部队驻扎。
这是1955年,开国大校万海峰,一张罕见的留影,拍这一张照片的时候,他刚好三十五岁。这是1955年,刚刚被授予少校军衔的刘玉洲,一张珍贵的留影,照片中的他看起来非常的年轻帅气,他是山东威海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潍县等战役,后来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是真正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雄,如今的他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