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长近6%,“重仓”海洋早已成为广州城市规划发展的战略共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回顾广州的城市发展历史,可谓是一部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发展史。
南沙龙穴岛,雄伟的龙门吊和进出港的巨轮映入眼帘,这里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自2004年起从珠江口的一片滩涂上选址建设以来,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超大型船舶建造基地。向海图强,向海图兴,“蓝色经济”是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新社广州1月24日电 题:广东发力海洋经济 再造“海上新广东”中新社记者 程景伟经济总量刚刚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的广东,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海洋。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广东坐拥41.
广州港,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2021年,广州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47万标准箱,分列全球第四和第五。
6月6日,《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据初步核算,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1877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8.9%。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北京报道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在首都宾馆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公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吸引超百位中外记者到场采访。
来源:央广网央广网广州11月10日消息(见习记者 晁海娟)广东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作为海洋大省,千百年来,广东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从“靠海吃海”到“网箱养殖”,从码头商贸到如今的物流集散中心,从浅海到深海远海……广东依托海洋资源禀赋,不断开拓新航道,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30日当天,采访团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唯一靠海的区——南沙,探访观察海洋经济如何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建设南沙港区专业化码头集群,构建“国际班轮航线+穿巴支线/海铁联运班列+内陆港办事处”多元化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获评全球首批“国际卫生港口”、交通运输部全国首批“绿色港口”,南沙港区一期、三期集装箱码头获评“四星级绿色港口”…… 近
新年伊始,在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附近码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停靠在岸。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该船具备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就在不久前,它刚刚成功完成首航,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能力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晨光熹微,广州港南沙港区已被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唤醒。海风轻拂,巨轮缓缓靠岸,巨大的桥吊如钢铁巨人般矗立在码头上,巨臂精准地抓取集装箱稳稳放置在智能导引车(IGV)上,沿着预定的路线,智能导引车穿梭在码头与堆场之间,现代科技与传统港口完美结合的生动画面每日都在这里上演。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广州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史、180年的造船史,现在的南沙龙穴造船基地是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六位。
2000万标准箱,南沙港正在创造历史。12月20日,广州港南沙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一跃进入国内单一港区年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前三榜单。投产20年来,南沙港已累计完成超过2.3亿标准箱装卸。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
陈广汉广州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二者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应充分发挥港口与城市互相依存和促进的作用,提升广州城市功能,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首先,要提升广州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发展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