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经常能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并不是不能吃饱,只不过是吃的不好而已。”这样的话,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当然不会清楚有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人从来没遇到过“吃饱”这方面的困扰。我一直说,因为我们村人均五亩多地,所以从我记忆当中就没见过有人出门去要饭。
1、50-70年代,中国的粮食产量经历了显著的增长,突破了多个重要关口。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这个阶段维持在2亿吨以下,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4万吨增加到1965年的19452.5万吨,总产量提升了71.8662%。
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民能不能吃饱饭问题原本不是个问题,因为经历过的人最少还有三四亿人活着,自己肚子的记忆不需要任何人证明。但令人奇怪的是,网络上始终有一帮不知道是什么人,却把说六七十年代农民吃不饱饭的人说成是否定抹黑。
60年代吃糠咽菜,70年代粗粮充饥,80年代勉强温饱,而现在吃饭,不仅对菜本身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就餐环境也很讲究。这近70年的发展,为啥会使我们的餐桌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背后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追溯到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一起聊聊吧。
AI产生的文章,都是大路货。我记忆的七十年代,夏季收成非常好,每个人平均能分130斤小麦。收成差的年份,每人平均80斤小麦。秋季没人能分150斤玉米穗,也就是110斤玉米粒。夹杂一点稻谷,一点豆类。记得有一年农历四月下了一场冰雹,那年人均小麦就分不到80斤。
#六七十年代普通人一日三餐吃什么?#六七十年代普通人一日三餐吃什么?我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我来告诉你,应该是一日两餐,很少人有三餐吃的,那时候吃什么都要粮票,干部,学生要人每月指标30斤,居民26斤,工人34斤。
在农村生活真的是勤快人,我的堂姐也在伯父村屯住,家里六个孩子,六几年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呢,堂姐很懒,家里有前后园子,但是慌着,懒的种,一次到伯父家顺便到堂姐家看看,正好赶上吃中午饭,就在堂姐家吃了,大碴子粥,因园子里没有种菜,就没有菜吃,堂姐抓一把咸盐粒子,放在桌子上,往大碴子粥放当菜吃,在农村就怕懒人,懒人在农村就要挨饿受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