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轰6轰炸机携带的大尺寸无人机以及外观类似于鹰击21的空射版本导弹也引起了军迷的热切讨论,但实际上这句话一方面是在夸奖我国空射武器的先进性,但另一方面也残酷的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轰6家族可能确实存在着很多先天的缺陷。
由于核弹的威力巨大,一直以来,空军轰炸机和攻击机在投掷核弹时,首先考虑的是投弹以后载机如何能逃脱核弹的爆炸范围,如何能使核弹爆炸以后产生的强烈光辐射、冲击波、电磁辐射和核辐射对载机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护飞机和飞行员。
在各大国普及成熟的洲际导弹技术以前,核弹一般都采用轰炸机空投,但核弹威力巨大,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又相对较慢,如何保证载机安全离开核弹的爆炸范围就成为了各国空军打造战略力量的优先考虑。我国也曾在核试验时面临过这一难题,那么中国是如何解决的呢?
美苏作为世界航空工业巨头,利用战胜国优势在吸收借鉴德国科研成果基础上,开始各自先进战略轰炸机研制。经过几十年你追我赶的努力,最终各自形成战略空军三剑客,从性能到型号都实现基本对等,美俄很自然成为全球战略空军引领者。
轰-6自1959年开始生产,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改造,现在的轰-6K仍然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的主力轰炸机,而西工大停放着的轰-6也意义非凡,它的型号是轰-6甲,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就是由这种型号的飞机投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