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崇高的目标,即在“求得好死”。「曾仕强每日箴言」|全文共19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生老病死,是人一生逃不过的必然律。人们都希望自己无忧无虑,活得越久越好,都害怕死亡,尤其突如其来的意外。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人类害怕死亡,就像小孩子害怕黑夜一样。《绝命毒师》里的男主角在觉醒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辈子都过得战战兢兢,总担心有事情会发生,可能会发生,可能不会发生,整整五十年了,每天3点钟就惊醒。可你知道吗?自从我收到了癌症诊断书,我反而睡踏实了。
佛陀在世的时代,有五个国家的五位国王,一起去只桓精舍拜见佛陀,顶礼世尊后退坐在一旁。最年长的大王长跪合掌禀佛陀说:“我们今生虽得人身但愚钝无智,只顾贪着世间享乐,不知善恶之报,愿世尊为弟子们,宣说苦的真谛。”世尊说:“你们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解说。
惧怕生死,是因为没有参透生死;看淡生死,才能够无所畏惧,直面人生。当一个人满怀对生活的怨恨和哀叹时,生活和生命兼容的结果,就只剩下了一种味道:苦。生是一种苦,老是一种苦,病是一种苦,死亦是一种苦。但凡把生老病死视为恒苦的人,基本上是沉沦苦海,无际无涯,几番挣扎,直至沉溺。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辛弃疾在金政权的统治下出生、成长,成年后加入抗金义军,旋南来投宋,一生以建功立业、收复河山为志。虽平生壮志未酬,却在诗词上成就卓然。他将一腔壮怀与郁愤融入诗词,成千古豪放之风,有“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之赞,又有“诗中李白,词中稼轩”之誉。
《增广贤文》是一种民间谚语集,其中的内容大致能反映中国古代的百姓生活心理,像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在里边均有体现,如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的命天注定之类的消极迷信思想很多,应该有所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