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有句老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对主人最忠诚。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地区生活还不富裕,人喝棒面粥、吃窝头,狗子就吃点剩菜汤和剩饭,有时候三四天吃不上一顿饱的。也没见谁家的狗,巴巴的跑到别人家去混吃混喝,不肯回来的,再穷也不离开。
“狗”作为人类的朋友,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自古有之,在周王朝,更是有专门的“庖人”来掌管、喂养,足见狗在我们老祖宗心里地位是不低的,至少不会到“随便就杀”的地步。那么为何我们农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俗语中,会有这么家狗窖顶往下看,必杀家狗莫怠慢”这句话呢?
2014年的时候,我公干去西北某省的一个小县城,住的地方是当地的一个农户的大平房。这家农户家里养了一条大黄狗,看上去很老实的样子,我早上入住的时候,它看到我也没有吠叫,就是比较警惕地盯着我,主人家朝他一挥手,这个大家伙就趴在原地不动了。
其实我还是收着写的,农村的真实情况是狗应该排在所有家畜和家禽之后,因为牛是劳动力,人都可以吃不饱牛必须吃饱,猪和家禽是家里重要的资产,牛后面就轮到它们,最不在意的就是狗,有一口就喂一口,没有就让狗自己去找食,所以有个成语形容农村富裕祥和的,叫鸡犬相闻,意思是连狗都有东西吃,而且也没有被人吃掉,这个地方粮食富足,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