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国考古学者在陕北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发现了一座史前古城遗址,经过挖掘,基本可以确认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而规模远大于良渚古城和陶寺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史前古城。
在陕北高原的黄土沟壑深处,一座沉睡四千年的石砌古城正以惊人的姿态重现人间。石峁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其宏大的城垣结构、精美的玉器文物与复杂的祭祀体系,不断挑战着考古学界的传统认知框架。
石峁古城,位于中国陕西省神木市,是一座距今约4300年的史前古城遗址。该城址以石砌城墙著称,城墙长度达数千米,规模宏大,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古城内部分布有宫殿、居址、墓葬等丰富遗迹,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如石雕人头像、鳄鱼骨板等,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化与文明水平。
那么这个所谓的“中晚期”究竟指什么时候,夏朝的早期都邑又在哪里呢?根据考古学对同一族群文化遗存溯源的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在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综合了豫东造律台文化、山东岳石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以及部分良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作为黄帝族出身的周族,原本是一个以治玉为职业的氏族。过去学者多以为周人自来就居住在渭水流域,是一个从事农作的部族,其根据便是以为周族的“周”字象一块农田之形,上有栽种的作物。其实,“周”字作为象形字,所象并非是农田种植之形,而是雕琢治玉之形,说明周人原是一个善于治玉的民族。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19年9月,科技人员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间,也就是新石器晚期到夏早期。
石峁皇城台遗址日前,澎湃新闻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管理处获悉,石峁遗址博物馆将于9月底开馆。该博物馆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依托石峁遗址所建。该馆规划用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12890平方米,展览展示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
夏朝之前是尧舜古国时期,这个历史事实恐怕没有人会提出质疑。特别是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两大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的成果公布,夏朝中晚期都邑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尧都在山西临汾陶寺的结论得到了考古学界的一致公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围绕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持续策划开展系列宣讲。本场讲坛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图书馆,讲述石峁遗址的发现过程与重要意义,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在哪,史书历来没有明确记载,但姜水却明确在陕西渭水一带,如果黄帝、炎帝同出于有蟜氏部落,二者后来还有着征战与联合,那么黄帝距炎帝不会太远。
作者:肖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从发现仰韶文化开始,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就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和发掘,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相关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