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1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宣布,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图说: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下同)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利用中国天眼FAST的丰富数据,李菂研究员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分析构架“Pincus-Lyaponov相图”,得以量化爆发事件的随机性和混沌性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2月12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由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FRB)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最近对银河系内磁星软伽马射线重复暴源SGR1935+2154开展多波段观测获得新发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赵新兵、欧东衢)“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来源:新华社9月25日,首台核心阵试验样机在吊装中。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新华社贵阳9月25日电(记者欧东衢、郭可树)25日10时30分,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正在进行吊装,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式开工建设。
“中国天眼”利用“千里眼”捕捉宇宙中微弱的电磁波信号,倾听宇宙深处的低语;“拉索”聚焦宇宙线与地球大气碰撞引发的粒子“阵雨”,解密神秘的宇宙线;“人造太阳”实现世界上最长时间可重复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用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的日子越来越近……在4月25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FAST),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平均的观测时长超过5000小时。截至今年11月,它已发现脉冲星超过1000颗。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介绍这座大国重器的运行情况。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最远中性氢星系“中国天眼”夜景(无人机光绘)。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近期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
近期,“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其中一个具有迄今最大的中性氢质量。相关成果5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在线发表。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了!利用“中国天眼”FAST的丰富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分析构架“Pincus-Lyaponov相图”,得以量化爆发事件的随机性和混沌性,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时间-能量表现与地震和太阳耀斑等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挑战了快速射电暴的星震起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射电望远镜是什么?脉冲星又是啥?“中国天眼”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它还“看见”过什么东西?
近日,“中国天眼”FAST的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利用FAST周围5公里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4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核心阵将有效提升FAST分辨率、精确定位和精细成图能力,大大拓展现有科学研究领域。
它,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极目星空,“中国天眼”步履不停,探索不息。8年前的今天,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中国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它到底又有什么用?本期《大国总师》邀请“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为我们讲述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背后的故事。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并对外发布,截至2024年11月,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大大丰富了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一批最遥远中性氢星系样本,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通讯》。氢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元素,通常以中性氢形式存在。中性氢也是星系中气体循环重要的组成成分,为恒星形成区提供燃料,也是研究星系动力学结构重要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