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自2021年 “双减” 政策落地,学生课业负担有所缓解,然而 “隐形内卷” 现象依旧存在,比如周末补习转战周中,研学旅行也演变成了 “打卡式” 竞争。作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性措施,春秋假一直备受关注。
日前,国家在新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消息一出,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界的热议。在现有寒暑假之外,增设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两个短假期,会不会耽误学业?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还需要在政策配套上做哪些调整?
最近的这段时间,一个和春天息息相关的假期“春假”,引发广泛关注。据新华社3月16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记者注意到,上述方案中就曾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切美好迎春而至。出门赏花、踏青,来一场亲近自然的治愈之旅,成了当下最为热门的选择。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