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戴锦华时,她刚结束一场学术会议。梳到脑后的发髻,深框眼镜,暗色长袍……深沉的颜色中,一条蓝底白花的长围巾,中和了她干练的气质。这条围巾伴她多时。她戴着它和几位学生们围坐在长桌上讨论文学,和讲台下的数千名观众分享电影,再戴着它南下参加学术会议和春风悦读榜的颁奖盛典。
对阅读保持饥饿感。——北大教授戴锦华细数各大名校网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一定榜上有名。大多数人认识戴锦华教授,都是通过电影,当然,我也不例外。曾看过一段“戴锦华教授讲电影”的课程,从专业角度剖析一部电影,戴教授的风采曾一度让我痴迷。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女性书写与大时代潮汐●活动时间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19:00—21:00●活动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从图书馆东北门进入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一教对面)●主讲嘉宾戴锦华北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将会推送报名成功通知信息。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2023年,意大利女性主义学者西尔维娅·费代里奇(Silvia Federici)的三部作品《凯列班与女巫》《对女性的恐惧》《超越身体边界》首次被译介到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12月29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举办“光影圣殿——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活动。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进行了主题为《电影,社会与人》的讲座。
“我是误入电影。”戴锦华接受南周文娱专访时说,“如果我当时不是别无选择地去了电影学院,就不会有和电影的这份缘分。”因为幸运地看了几十部欧洲艺术电影,“从此与电影共坠爱河”。1982年,戴锦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戴锦华不喜欢“戴爷”这个称呼,“我觉得很粗鄙。这后面是显而易见的父权和男权意味。”这个称号源自1980年代,戴锦华从北大毕业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几位青年教师看不惯电影圈的“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觉得可以把那些大爷取代。
马克·费舍,英国年轻人热爱的思想家,被国外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西班牙《国家报》称费舍“是最能与2008年经济衰退后年轻一代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人。这种联系是通过公开处理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选择一种写作风格建立的。
《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任羽中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