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社会福利制度出现之前,东西方都存在大量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作为中国社会思想一部分的社会福利思想自古非常发达,是无比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对这些思想主张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南网10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作为新儒学的代表,朱子理学发轫传承于孔子的儒学之道,可在具体内涵方面却有所区别。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如何正确看待两者间的关系?在第三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上,借由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两种思想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他---建立白鹿洞书院 讲学授徒 宣扬道学 并在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是封建统治阶级官方哲学他认为读书应到有心眼口三到 名言:“即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下,他就是——朱子(朱熹)朱子(1130-1200年):指的是历史
“必有事焉”,系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回答“何谓浩然之气”时提出的观点。张载说:“《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谓下头必有此道理,但起一意、必、固、我便是助长也。浩然之气本来是集义所生,故下头却说义。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
摘要: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章与为文之方后,由心所发,自然为文,非刻意造作,如此为文才能传递圣人之道。
【古代名人文化地图】作者:徐亚豪(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朱熹(1130-1200)是孔孟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世称“朱子”。作为理学宗师,朱熹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和探索自然的“科学达人”。他平生酷爱山水、钟情游历,足迹遍布闽、浙、湘、赣四省的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