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为欢庆端午佳节,6月22日至24日,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连续三天开展端午节“送真情·粽叶飘香”送戏进基层活动,相继走进菏泽华升颐养院、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杨庄社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龙厅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了《收姜维》《铡赵王》《见皇姑》《辕门斩子
8月29日,浚县文化馆为大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英老师经典唱段进行录制。 浚县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其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粗犷豪放、直取率真。
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唱腔音调低,故称大平调。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2月1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菏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何西良携大平调传统剧目《徐策跑城》,走进菏泽鲁西新区岳程办事处琵李社区,为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鲁网3月23日讯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3月22日,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 文化惠民演出进社区”活动,来自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艺术家们为大家送来精彩纷呈的演出。
鲁网6月25日讯在端午节到来之际,6月22日至24日,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连续三天开展端午节“送真情·粽叶飘香”送戏进基层活动,相继走进菏泽华升颐养院、牡丹办事处杨庄社区、西城办事处龙庭社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收姜维》《铡赵王》《见皇姑》《辕门斩子》等大平调经典唱段
菏泽文化旅游关注“四大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距今已经有500余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2.5公斤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
来源:【濮阳日报】“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拆了屋子卖了椽,要看平调大公团”。大平调作为一种古老戏曲剧种,起源于濮阳,目前是我市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其古老,所流传下来的剧本少之又少。
菏泽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解放后,在河南滑县还发现了清顺治己亥年大平调“大兴班”的演出合同,明清以来在黄河北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
濮阳大平调大公团(现为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创建者——贾同坡“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拆了屋子卖了椽,要看平调大公团”。大平调(又称大邦戏),始于明初,源于开州(今河南濮阳),世称“开州平”,是流传于豫、晋、冀、鲁、皖等地的稀有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