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湖北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加强科学调度,强化安全监管,有效保障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供水正常有序、水质稳定达标,切实当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三个安全”的守护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通讯员 何进文近日,鲁山县举行南水北调沙河渡槽工程开放日活动,60余名师生受邀参观沙河渡槽,观看《巨龙飞渡》介绍片,深入了解沙河渡槽的建设历程以及所发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召开座谈会一周年来临之际,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发挥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推出特别策划《南水北调亲历记》,从规划建设、移民征迁、文物考古、水质保护等多个方面,记录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出的努力,讲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背后的动人故事,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实现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间,汩汩南水,奔腾北上。那么南水是如何跨越千里,抵达广袤的华北平原?一起来打卡南水北调沿途的“大国重器”。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通过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坝顶提高至176.
【来源:平顶山日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湛河两岸40余公里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姜涛 摄冬日里的红嘴鸥,一抹抹灵动白羽,蹁跹于碧波蓝天间,划出一道道优雅的弧线。“红嘴鸥已经连续9年来平顶山过冬了,深受市民喜爱。”市林业局护鸥队志愿者庞秋霞说。
作为中国电建重要成员企业、驻黔建筑央企,中国水电九局从云贵高原起步,历经六十六载,正是风华正茂。六十六载惟实励新,水电九局由江河到原野,再到城市,因“水”而兴、因“能”而强,因“城”而壮大,在我国水利水电、城市建设和能源发展事业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如果你站在北京五棵松地铁站的站台上,眼前是呼啸而过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在你的脚下不到四米的地方,来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正在这里穿行而过,滋养着我们的首都。载水而过的管道,来自于一个超级工程——南水北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孔学姣一渠北上,南水情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总干渠长731千米,其中438千米的总干渠设计由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水设计”)完成。这座世人瞩目的水利工程有多项创举。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河南段全长731公里。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超230亿立方米,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直接受益人口3100万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2014年12月,清冽的丹江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流过中原、涌入京津。8年多时间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累计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调水超584亿立方米,北调的南水成为京津冀豫多个城市的主要水源。
水是城市发展的血液,是人民幸福的源泉。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惠及沿线7省市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十年来,这一世纪工程发挥了怎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李君华 焦萌姬 冠鹏千里“南水”,逶迤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宛如一条灵动的水脉,奔腾不息,泽被万物。日供水7万吨、普惠叶县33.76万人。通过澧河渡槽退水闸累计向叶县生态补水6942.35万立方米。累计向叶县南水北调水厂供水31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刘汉泽 张灿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张仪薇采访地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个受益城市、“世界第一渡槽”沙河渡槽所在地河南省平顶山市。受水情况截至2024年8月底,累计向平顶山市生活供水7.14亿立方米,惠及群众16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