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松(广州理工学院教授)研读陶渊明,可以发现学者通常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他对传统孝道的文学书写。陶渊明撰作“五孝传”,每传选取历史上具有典型孝行的代表人物,叙述其孝行、赞美其孝德,这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绝无仅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史记今读》,黄德海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8月版。史是如何变成职掌具体事务的官或吏的?关于史的起源和职任的讨论,有一个说法被无意间忽略了,那就是史与讲故事之间的关系。胡适《说“史”》认为,这个讲故事的人,才是史的真正起源:“古代传说里经常提到‘瞽,史’两种职业人。
曾子请益,夫子述作,阐明宗旨,至道孝德!经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个季节的广东又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季节,我到一位企业家朋友家做客,他指着园中的荔枝树说,这是三十多年前,他的父亲带着全家人来深圳,开垦荔枝园时种下的,今年他的儿子把这棵树从果园移到了家里。90年代的深圳,还是一片荒芜,在潮汕乡村已经是小康家庭的L总一家,来到深圳。
孝是人生之始,也是贯穿于人生始终之道,为孝者方可显其道矣,守其礼仪,扬其德行,成其功业。孔子说:“人的躯体四肢、须发皮肤,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起始。人生在世修养自身,遵循道义,扬名于后世,从而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最终目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此言深刻揭示了孝道的深远意义,指出行孝之道无高低贵贱之分,彰显了孝道的宏大与崇高。“孝之大”不仅是对孝道内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孝道至高伦理境界的概说。孝道在传统伦理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文明建设和社会伦理重构中仍然至关重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一年的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人传统祭祖的大日子。家家扫墓祭祖,追思怀远。真是“青山处处几屡烟,一代新人拜旧人。”清明寄托哀思和缅怀,是我们活着的人跟先人的一次天地沟通,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