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过的老物件,都记载着曾经的时代烙印。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物件离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有些物件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1、锥子,以前农村妇女用来做鞋或者纳鞋底用的工具,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时候一双布鞋是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你们哪里把这个工具怎么称呼?
高五幸:“双代店”(小卖部)的记忆(随笔)周未,收拾居室卫生,整理抽屉时,手掂起自己早先发表、灰头灰脑的“稿件剪辑”,随意浏览起来,看到发表于40多年前《西安晚报》“社员放心的双代店”一稿,勾起了我对过往曾经的回忆。
推开时光厚厚的幕帘,总会看到那间孤零零矗立在路边,被冰雹砸的啪啪响的小卖部。总会看到小卖部里昏黄的烛光中,那对中年夫妻憨厚朴实的笑脸。一股暖流跌跌撞撞,穿过二十八年的岁月,依然温暖我的心间。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天有点阴。
小卖部里的格局是:前面一排柜台,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砖头垒起来的,上面放一层石板,是防止顾客自由拿东西的,那时候不像现在的超市,每一个商品都需要经过老板的手才可以,架子是用砖头和木板架起来的一个个小方格子,每一种商品都不乱放,归类放置,酒一般放在最上面,零食玩具都放在最下面,方便个子小的孩子选东西。
大年三十,山东省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葛西村,路边的树枝挂起一个个红灯笼,迎接新年到来。村头的顺昌商店,从1989年起已经连续30多年春节期间照常营业。路过的村民只要在门口吆喝一声:“买酒!”店里立刻就会回应:“要什么样的,‘崂山’行不,拿一件?
2月18日,华刚副食店门外,普华刚一手拿着小商品,一手拿着快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普哥,给我拿一包烟。”“老普,我来拿快递……”和城里居民小区的小超市一样,位于应城市长江埠街道办事处三里村的华刚副食店,每天傍晚人气火爆。
前些天,和孩子们聊起自己童年时曾背个保温箱卖冰棍的经历,孩子们听了更多的是羡慕和好奇。冰棍的闽南语叫“冰条”,你可能很难想象,冰条这么个小玩意是在8、90年代才进入乡村售卖的,在此之前一般得到镇上去买。
8090后现在回想起童年,很大一部分美好记忆就是吃小零食。辣条啊,山楂片啊,棒棒糖啊,等等。不说了,怕自己不争气流口水。8090后的童年零花钱不会很多,那会有一块钱都觉得很多了。和小伙伴手拉手上小卖部买零食是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温馨画面。
【盲人大叔开小卖部16年:拿货凭记忆,几乎没丢过东西】在山东潍坊,有一家“盲人小卖部”。店主高先生年轻时双眼失明,为维持生计在村里开了个店铺。高先生称,货品由自己摆放,找东西都凭借记忆摸索,刚开始会拿岔,后来就习惯了。开店16年,除了个别小孩,没有村民偷拿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