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年,俄国皇帝彼得一世访问巴黎,一位法国妇女不小心滑倒,正巧四仰八叉地摔在了他的马前,顿时春光乍泄,一览无余。其实,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内裤,虽说只是雏形,却体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日前,由中宣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今天起,本报推出“文化中国行·荆楚风华”专栏,将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文化旅游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湖北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和美好精神追求,挖掘包括荆楚文明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作者:刘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大秦简《制衣》是一部失传的秦代制衣手册。简文记载了多种服装的尺寸和制法,篇末有“此黄寄制术也”一句,可知是黄寄的制衣之术。此类材料无论在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中都极为罕见。《制衣》提供了秦代服装工艺技术书的一个珍贵样本。
《听琴图》(局部)中左下站立的书童穿着白色膝裤2016年5月2日,浙江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在修建新房的时候,村民挖出了一口大棺材,竟然是赵匡胤后代赵伯澐的墓,随葬的19件裤子中有5件是开裆裤。在宋朝,大人也穿开裆裤,可真是稀罕了。在传世的宋代绘画中我们可看到多幅的画面。
我们现在经常用“纨绔子弟”来形容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但你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竟然和古人的衣服有关吗?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纨”字是这么解释的:“纨,素也。从系,丸声,谓白致繒,今之细生绢也。”
而随着徙居华北边境的匈奴、羯、鲜卑、羌、氐等游牧民族先后入主中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文化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等外来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影响,促使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由一元发展转入多元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