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位于庆阳市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的庆阳绣芳香包刺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成捆的布料、各色丝线以及许多半成品香包占据了大半空间,公司负责人张秀芳带领十多个绣娘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产品。庆阳绣芳香包刺绣有限公司研发的吉祥狮子手机包。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的榔桥木梳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制品。制作一把传统榔桥木梳,需要经过开齿、倒叉、方齿等28道工序。2014年,榔桥木梳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月18日,在榔桥镇木梳产业园,手工艺人为木梳磨背。
在贵州黔东南的山水深处,有一位默默坚守的瑶族女子,她以丝线为笔,以布料为纸,绣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她就是曹顶秀。如今,她的名字在当地刺绣界熠熠生辉,她所经营的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有限公司,成为了展示瑶族刺绣魅力的重要窗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高建林制作的花灯高建林和老伴儿正在制作卡通蛇花灯高建林给花灯底座糊面料南召定制的元宵节蛇灯每逢春节、元宵节,街道旁、公园里都会挂起一盏盏灯笼,摆放一排排花灯,带给人们收获、温暖和光明的喜庆氛围。璀璨的花灯背后,是花灯制作手工艺人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民俗过往。
本报记者 丁志军高金柱在给马头琴调音。 丁根厚摄(视觉中国)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七狼马头琴工作室”里,内蒙古马头琴制作师高金柱坐在操作台前。伴随着每一次刻刀划过,马头琴琴头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这种在旁人眼中单调乏味的工作,高金柱却干得津津有味,一干就是20多年。
本报记者 王明峰 人民网记者 郭 莹四川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博物馆门前,68岁的毕六福(见图,毕原绅摄)费力地撑起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油纸伞。站在伞底仰头看,数千丝线经纬交织,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做大伞,并非为了炫技。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12日电 (王小军 宋姚洁)在新疆昌吉市,有这样一位手工艺人,他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大漆的世界里,用双手和匠心,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他就是张镇藩,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工艺的传承人。张镇藩正在给裱布过后的杯子上漆。
来源:新华网 2月3日,马海捷在地坛庙会上展示他的灯彩作品。赏灯彩,是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之一,是吉瑞祥和的象征。流行于北京地区的彩灯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北京灯彩制作技艺较为丰富,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都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精心编织挑选挂绳给玉器挂坠打孔金蓝粉八股绳编手绳八股绳编桃花结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结绳记事,足见绳子的重要性。如今,手工编绳作为一种工艺品,象征着和谐、团圆和力量,不仅保留了结绳记事的传统技艺,更有多种样式和用途,编织出的手链、挂绳等各类绳饰受到不少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