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走进河北省定兴县石象村许茂臣的工作室看到,许茂臣正专注制作戏剧盔头。成品展示架上,七星娥子、九龙冠、纱帽、蝴蝶盔等精美戏剧盔头华丽展现。许茂臣在制作戏剧盔头。 张曾良 摄“ 七星娥子”盔头。 张曾良 摄“状元盔”盔头。
戏剧盔头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俗称戏帽。一个盔头成品需经过打样、掐丝、沥粉、点翠等40多道工序。河北省定兴县盔头制作技艺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017年,该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定兴,戏剧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许茂臣制作盔头已有40多年。
河北,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北方戏窝子”。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平调落子、西调、乱弹等36个剧种,如繁星般散布在各个角落,成为燕赵大地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为展现河北琳琅满目的戏曲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河北广播电视台推出《东西南北中 河北都有戏》系列短视频。
图为焦学斌制作完成的戏剧盔帽。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吉祥)近日,稷山县化峪镇吴嘱村村民焦学斌正在家中加紧制作戏剧盔帽。戏剧盔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冠帽,华贵的珠花、多彩的绒球再加上金光闪闪的丝绦与美丽的雉尾羽毛,是戏剧盔帽的基本配置。
李继宗是北京市非遗项目“京剧盔头”的第四代传人,从14岁在盔头铺学徒开始,他已经与盔头打了64年交道了。一、继承源于技艺 更源于爱李继宗是一名京剧爱好者,从小最大的愿望便是做一名职业京剧演员,可是这个梦想,却没能得到父亲的支持,理由是“唱戏不养老”。
人民网记者 赵芳盛夏时节、万物葱茏。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来到高平市釜山村,白墙灰瓦的古村落、错落有致的棋盘六院、颇具年代感的步行古街、碧波荡漾的泫水湖,目及所至,皆是风景。古泫泥塑。赵芳摄捏、挤、刻、点……古泫泥塑,栩栩如生。“您雕刻的是自己吗?”“这个泥塑不一样,感觉活了。
为了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丰富少年儿童暑期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少年儿童艺术情操,7月31日下午,垦利区图书馆“书香润心”志愿服务队到垦利区城市书房开展戏曲官帽手工活动,现场23位少年儿童参与活动。戏曲官帽是戏剧服饰的盔头名称的一种,戏曲中演员所带,俗称戏帽。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工序包括画、刻、染色、掐丝等十几道。传统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人朱宝辉坚持手工制作盔头已有十载,在指尖上打造出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小“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