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天气炎热、雨水充沛夏季,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记者从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最近通过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发现 多家医院报告了数例野蘑菇(毒蘑菇)中毒的病例,这些病例在小区空地里、公园里、田间菜地里采集野蘑菇,自行烹饪,进食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一个蘑菇里面可能混合多种毒素,一旦误食了野蘑菇,一般在进食后6到12小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对症处理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获得缓解,但此时切不可轻视,因为这可能是含有鹅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现,随之而来的是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期。
记者今日(2月2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经多年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了首批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可快速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的全球空白。
今年1—5月份,广西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7起。6月1日下午,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所长、主任医师蒋玉艳提醒,最好的预防中毒方法是: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认识的蘑菇不要吃;
网络上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毒蘑菇鉴别“妙招儿”,听起来似乎都颇有几分道理。那么,这些所谓的“妙招儿”靠谱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黄晨阳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以下所谓毒蘑菇鉴别“常识”“妙招儿”都是错误的。
扬子晚报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童雯 记者 万凌云) 现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野外的蘑菇都冒出来了。为贪这一口鲜,不少人又开始蠢蠢欲动。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又名镇江二院)急诊科医生在此提醒大家:误食毒蘑菇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一块黄豆大小的剧毒蘑菇经过研磨、试剂浸泡、加温等一系列步骤后,原本灰白色的蘑菇开始变成深蓝色,其毒性通过简单的显色方式呈现了出来——这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研制出的一种针对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快速检测方法,整个过程只需要3~5分钟,就能准确分辨蘑菇毒素。
【毒蘑菇的克星!我国完成首批快速检测毒性试剂盒产品】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消息,经多年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首批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可快速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工作,填补该领域全球空白。
如今,AI技术正在被广泛地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科学家提醒大家,目前还是先不要把你的健康托付给一些APP,因为它们很有可能会犯错,甚至有可能要了人的命。2015年,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家人被紧急送往医院,原因是蘑菇中毒。
夏季高温多雨,野生蘑菇也进入了生长旺盛期,但随之而来的,误食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近来也频繁发生。 记者从桂林多家医院了解到,近年来,每年都有市民因误食野生毒蘑菇来到医院就诊,最近一个多月,有的医院已经接诊蘑菇中毒患者10例以上。
日前,以“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上海科普围绕“食品安全”推出系列推文,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毒蘑菇是不是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碰到?并不是!其实毒蘑菇就藏在我们身边。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7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欧阳顺 张亚娜)“5·17,勿要吃!”,2023年湖南省“5·17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今日在长沙县正式启动。据悉,湖南省每年发生上百起蘑菇中毒事件,是湖南主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和致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