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向导》周报创刊100周年。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在复兴东路1047弄兰发里3号创刊,以笔为矛、以纸为盾,这份周刊成为了“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向导》在严酷的革命环境下坚持出版发行,且荟萃了当时党内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从最初仅发行数千份,到最多时达 10万余份,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指导中国工人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革命忠实而勇敢的“向导”,被读者赞扬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提出的第一人。1922年9月13日,由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周报创刊,是我党报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回望百年征程,多少枪林弹雨,多少壮怀激烈,多少坚定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无数先烈怀着必胜的信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1934年1月的一天深夜,寒风卷起漫天飞雪飘落在了那夜上海的大街小巷,一对年轻夫妇在这个风雪之夜中依依惜别,他们就是在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革命伴侣”瞿秋白与杨之华,而有关这段“秋之白华”的故事我们还要从1923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1923年11月,中共党组织在上海南市小北门民国路(今人民路)振业里口11号,开设了一家上海书店。振业里共有一弄、二弄和三弄,11号就在一弄弄口。这里是一楼楼底,书店的陈设较为简单,靠墙两侧摆放着两个玻璃书橱,店门口挂着一块搪瓷招牌,蓝底白字,上写“上海书店”四个大字。
毛泽东历时32天,行程1400余里,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到1926年11月,全省75个县中有29个县成立县农协,19个县成立县农协筹备处,7个县建立通讯处,会员136万余人,能直接领导群众600万以上。
回顾当年的出版盛况,凝视存世不多的珍本,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治理论读物的出版,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理论武装奠定了基础,而且其开创精神与现代价值高度契合,其主要经验对当代政治读物的出版发行仍有穿越百年时空的重要启示。
一百年前的9月13日,中共中央在驻地上海创办了一份公开发行的党报——《向导》周报。该报历时5年,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大革命兴起和失败的整个过程,成为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出版连续性最持久的一份报纸,为中国革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