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之言似夫子》这篇文章出自《礼记》,《礼记》相传由西汉的戴圣编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标题里的“夫子”, 就是儒家开创者孔子,而“有子”则是孔子的一名重要弟子——有若。有若的名号在今天已经不算响亮。比起他,很多人更熟悉颜回、曾参,或者子贡、子路。
在春秋后期,《诗》显然已经非常流行,但风行一时不等于能传之后世。不管《诗三百》是不是孔子编定的,《诗》的经典化肯定离不开孔子。孔子是如何看待《诗》的,这些年出土的文献,未见得比《论语》可靠,何况当然只有传世的文献,对后世才能有真正的影响。所以这里还是暂且只看《论语》。
杞人忧天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故事,据说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人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日不能食,夜不能寐。这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毫无理由的担忧,那种没事找事的担忧,那种多此一举的担忧。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都流传很广,甚至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头禅。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如果某些人断章取义或摘其字句妄想通过"碰瓷"赚取流量达到出名的目的,"打着法律的幌子″通过诉讼打击他人,本质上就是滥诉和恶意诉讼、就是"文字狱"再现。恶意诉讼滥诉和恶意诉讼不仅浪费司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