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员钱声帮,对类新星型激变双星的长期轨道周期变化展开系统分析,并对双星物质转移过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证实了长周期类新星在新星爆发后,将可能永远不会进入深度休眠期,对进一步探讨新星爆发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紫外暴,是太阳界面区成像光谱仪卫星(IRIS)近年最重要的新发现之一,也是太阳观测的又一前沿问题。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近期该台研究人员在太阳紫外暴理论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证明了太阳高温紫外暴可形成于高密度、低温的低色球。
11月15日,记者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科研人员近期在活动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恒星形成与活动星系核活跃程度存在物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采用新方法,系统探究了伴星为渐近巨星支恒星的共生星通道,并在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领域取得新进展。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发表了相关成果。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恒星物理组近期通过恒星与行星潮汐相互作用,实现对热木星系统恒星自转周期的修正,从而由自转与年龄的关系,得到更准确的恒星年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上。
12月27日,多信使多波段天文学前沿研讨会暨云南大学天文学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昆明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云大星”,并向云南大学颁授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运行轨道图。
来源:科技日报人类为何对月球南极如此着迷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毛祺颖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按照原定计划,“月球-25”号将在月球南极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附近软着陆。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将于2016年5月14日-15日举办,本次主题为“科技创新 追梦未来 ”,届时将有100余个研究院所和野外台站对公众开放。以下是昆明分院和兰州分院的活动信息。7.昆明分院7.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团组近期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所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研究了一个衰退太阳黑子不同区域产生的运动磁结构的精细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揭示了太阳低层大气多温小尺度热爆发的形成机制。国际期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埃勒曼炸弹和紫外暴,是普遍存在于太阳低层大气中的两种小尺度磁重联活动,也是目前能够被观测到的最小太阳爆发活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模拟白矮星对X射线照射伴星驱动的周期性物质转移的反馈,再现了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变化的光变曲线,这为解释超软X射线源准周期性的光变曲线起源以及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