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巨量的上海人为何喜欢把过世老人葬在苏州,第一上海人的祖先很多是苏州人,上海以前是苏州府管辖的一个县,鸦片战争后才分离出去单独慢慢成上海市,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江苏又把苏州地区几个县划给了上海,这几个县的人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他们自然是喜欢葬在苏州的,第二,上海地区没有山,也缺乏大的淡水湖,很多人讲究祖宗的墓地要有好的风水,苏州西南吴中区,有多座山陵和太湖水面,所以把苏州作为上海后花园的上海人死了一定要葬在苏州,第三上海原来上档次的墓地不多,很多新墓地都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规划兴建,知名度普遍不如苏州高,所以上海人想到苏州买墓地的大有人在。
1、90余吨东吴大墓“搬新家”吊车的巨臂将封箱的“巨石”一块块吊起,小心翼翼地在低空“腾挪”,到达预设点位后,缓缓降落在临时搭建的钢板轨道上,紧接着,叉车和地扭车相继出动……一番动作之后,数块“巨石”顺利被运送至建设中的苏州考古博物馆负一层主展厅。
1.唐寅墓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横塘乡王家村。建筑结构:南临苏福公路,有清水磨砖贴面双阙式大门,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组成的唐寅纪念陈列室,最后为墓区。历史价值:唐寅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明代中期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唐寅墓被誉为"文人墓中之极品"。
青山绿树的掩映下,78名有名字的将士和上千名无名将士,静静沉睡于此。百年前,正是他们的英勇无畏,一座“血肉”城墙在淞沪大地上拔地而起,抵抗着侵略者前进的脚步。位于吴中区木渎镇善人桥村的马岗山麓,就有这样一座英雄冢。
又是一年清明时,绵绵悼念寄哀思。今天(4月4日)是清明节,也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苏城各大墓园也迎来了祭扫高峰,往来客流和车流络绎不绝。据苏州市民政局统计显示,当天,苏州全市211个祭扫场所共计接待扫墓客人176万人次,其中外省市来苏48万人次,车辆27万辆次。
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但3月16日、3月17日周末两天,苏州各室外公墓、室内骨灰堂(塔陵)迎来一波祭扫小高峰。据苏州市民政局统计,周末两天共接待扫墓客人269721人次,其中外省市来苏92548人次,车辆45678辆次。
在整个江苏地区苏州部分墓地价格一直是最高的,以前主要原因是上海人喜欢在苏州购置墓地安葬,上海人都有苏州亲戚,祖先至少三分之一是苏州人,还有一个原因上海地区没有山,所以有山有水的太湖周边地区是上海人一直钟意的首选墓地,于是苏州的墓地成了香饽饽,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众所周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苏州的名片,实在是太多了,殊不知,苏州境内,古墓众多,不乏历史名人陵墓。1、吴王阖闾墓苏州有句标语,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据说是苏东坡所说。
扫墓是清明节的最主要风俗。古代名人的墓茔通常不会用来被祭扫,而会成为大家访古探幽的所在。苏州因人杰地灵而闻名,历史上众多名人生活于此,葬于此,也由此产生出一个个“墓”字地名。苏州陆慕,原称“陆墓”,相传因唐代宰相陆贽葬在这里而得名。
烈日下,步行2公里,来到“五人墓”景点这里,只因20多年语文课本必读文言文——《五人墓碑记》缘由,“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记者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了解到,李政道先生生前遗愿是安葬于家乡苏州。
据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11月24日上午,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骨灰归葬苏州吴中东山,与他一生的挚爱——夫人秦惠䇹永远地相伴在这片美丽的桑梓之地。(图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
今年早些时候,在一场名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的学术交流会上,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铁军发布了关于苏州虎丘路新村东吴墓的报告,一时间在“三国迷”中引起强烈反响,有个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孙策墓找到了!
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供图今天(11月24日)上午,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骨灰归葬苏州吴中东山,与他一生的挚爱——夫人秦惠䇹永远地相伴在这片美丽的桑梓之地。